马尔代夫共和国(原名马尔代夫群岛,1969年4月改为现名)位于南亚,是印度洋上一个岛国,由1200余个小珊瑚岛屿组成,其中202个岛屿有人居住。东北与斯里兰卡相距675公里,北部与印度的米尼科伊岛相距约113公里,面积300平方公里,是亚洲最小的国家。马尔代夫南部的赤道海峡和一度半海峡为海上交通要道。马尔代夫基于环境因素,境内无法建设铁路,但仍设有易卜拉欣纳西尔国际机场。该国虽然国土偏小,建国也不久,但有很多节日,同时该国也是个伊斯兰教国家。马尔代夫亦被誉为“上帝抛洒人间的项链”,“印度洋上人间最后的乐园”。
一、简介
国名
马尔代夫共和国(TheRepublic of Maldives)简称马尔代夫。
国旗
马尔代夫国旗呈长方形,长与宽之比为3:2。国旗由红、绿、白三种颜色组成。旗地为绿色长方形,四周为红边。红边的宽度为全旗宽度的四分之一,绿色长方形的宽度为全旗宽度的一半。一牙白色新月位于绿色长方形的正中。红色象征为国家主权和独立而献身的民族英雄的鲜血;绿色意味着生命、进步和繁荣;白色新月表示和平、安宁和马尔代夫人民对伊斯兰教的信仰。
国徽
马尔代夫国徽
马尔代夫国徽由一弯新月、一颗五角星、两面国旗、一棵海椰子树和绶带构成。马尔代夫国徽的新月和五角星表示马尔代夫的国教为伊斯兰教,国旗象征国家的权力和尊严,海椰子树代表人民的生计。底端的绶带上写着马尔代夫的传统名称。
面积
总面积9万平方公里(含领海面积),陆地面积298平方公里。共有1192个岛屿(其中有人定居岛屿199座),构成20个环礁。
人口
32万(2010年)。均为马尔代夫族。民族语言和官方语言为迪维希语(Dhivehi),上层社会通用英语。伊斯兰教为国教,属逊尼派。[1]首都
马累(Malé),位于同名的马累岛上
马累(Malé),位于同名的马累岛上。面积5.798平方公里,人口10.8万(2009年)马累的日最高温度31℃,最低温度26℃。全国政治、经济中心,同时也是港口,经济上除了渔业及水产品加工外旅游业发展也很快,建有国际机场。
节日
独立日(国庆日):7月26日(1965年)
圣纪日:在伊斯兰教历的第三个月的第十二天,是穆罕默德诞辰纪念日。
二、地理
自然地理
马尔代夫北纬4度,东经73度。总面积9万平方公里(含领海面积),陆地面积300平方公里。平均海拔1.8米。马尔代夫的最高点是全世界所有国家中最低的,并且是最平坦的。印度洋上的群岛国家,南北长820公里,东西宽130公里,位于印度南部约600公里和斯里兰卡西南部约750公里。由26组自然环礁、1192个珊瑚岛组成,分成19个行政组,分布在9万平方公里的海域内,其中199个岛屿有人居住,991个荒岛,岛屿平均面积为1-2平方公里,地势低平,平均海拔1.8米。位于赤道附近,具有明显的热带雨林气候特征,无四季之分。年降水量1900毫米,年平均气温28℃。
行政区划
马尔代夫总共由26组天然礁石群组成。这些礁石群被分成20个行政区。
分别是:北蒂拉杜马蒂Thiladhunmathi Uthuru (Haa-Alif)、南蒂拉杜马蒂Thiladhunmathi Dhekunu (Haa-Dhaalu)、北米拉杜马杜卢Miladhunmadulu Uthuru (Shaviyani)、南米拉杜马杜卢Miladhunmadulu Dhekunu (Noonu)、北马洛斯马杜卢Maalhosmadulu Uthuru (Raa)、南马洛斯马杜卢Maalhosmadulu Dhekunu (Baa)、法迪福卢Faadhippolhu (Lhaviyani)、玛律Malé Atoll (Kaafu)、北阿里Ari Atoll Uthuru (Alif-Alif)、南阿里Ari Atoll Dheknu (Alif-Dhaal)、费利杜Felidhé Atoll (Vaavu)、穆拉库Mulaku Atoll (Meemu)、北尼兰杜Nilandhé Atoll Uthuru (Faafu)、南尼兰杜Nilandhé Atoll Dhekunu (Dhaalu)、科卢马杜卢Kolhumadulu (Thaa)、哈杜马蒂Hadhdhunmathi (Laamu)、北苏瓦迪瓦Huvadhu Atoll Uthuru (Gaafu-Alif)、南苏瓦迪瓦Huvadhu Atoll Dhekunu (Gaafu-Dhaalu)、福阿穆拉库Fua Mulaku (?aviyani)、阿杜Addu (Seenu)
三、历史
马尔代夫历史悠久,大事频繁,除了16世纪被葡萄牙短暂占领外,它一直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。19世纪中期成为英国的被保护国,并在1965年获得完全独立,那一年它也加入了联合国。该国实行联邦制,被选举的总统为国家元首。公元前5世纪雅利安人来此定居。公元1116年建立了以伊斯兰教为国教的苏丹国,前后共经历了六个王朝。自1558年始葡萄牙对其实行殖民统治。在塔库鲁法努领导下,马尔代夫人民举行了起义,1573年光复祖国。18世纪又遭荷兰入侵。1887年沦为英国保护国。1932年,马尔代夫改行君主立宪制。1952年成为英联邦内的共和国。1954年议会决定废除共和国,重建苏丹国。总统制。共和国之前的马尔代夫具体历史可参考“马尔代夫苏丹”条。
虽然官方历史记载马尔代夫起源于12世纪,但文学作品和考古却发现马尔代夫的历史可追溯到先伊斯兰教时代。马尔代夫曾是那些出海远航的伟大探索家们的中转站,这远远早于欧洲航海史。
第一次提到马尔代夫是在二世纪希腊天文学家、数学家和地理学家托勒密(Ptolemy)的著作中,其中他提到了斯里兰卡西面1378个小岛的地方,指的就是马尔代夫。自从那时起,许多航海家不断提及马尔代夫:14世纪末的Pappus Alexandria提到了Taprobane岛和1370个相临的岛屿。底比斯人Scholasticus曾航行到印度马拉巴尔海岸,他提到了“一千个小岛和那里险恶的环境:因为那里的磁石海岸会导致铁皮船的触礁沉没”。9世纪的波斯商人Suleiman曾横跨印度洋,他写到:“在这个名为Herkend的洋面上有将近1900个岛屿,统治者是一个女人,财富不可记数”。他还曾跟随郑和的远航队在1433年到达东非,他在他的海岸调查中证实,商船来到马尔代夫进行贸易,购买这里的绳子。明朝时,中国人非常熟悉这些岛屿,称这里为“伏在水下的山脉”(流沙),并记载了这里的气候、地理和风土人情。
四、政治
政体
马尔代夫为总统制国家。1978年,加尧姆当选总统,此后5次连任。2007年8月,全民公投决定继续实行总统制。2008年8月,新宪法正式生效,规定总统为国 家元首、政府首脑和武装部队统帅。有权任命内阁成员,但须经议会批准。所有议员通过选举产生,总统不再有任命议员的权力。建立独立的最高法院,总统不再是 司法系统的最高长官。
2012年初,由于时任总统纳希德下令逮捕一名法官而引发社会不满,马尔代夫首都马累2012年1月以来接连爆发抗议活动。军方2月7日奉命驱散抗议民众,引发冲突。随后军队倒戈,支持示威者。马尔代夫军方和警察临时接管政府。在首都马累,当地时间3日夜间,警察使用催泪弹和警棍驱散了总统穆罕默德·纳希德(Mohamad Nasheed)支持者与反对者的冲突。 目击者称,警方逮捕了许多示威者,包括马尔代夫人民党领袖欧麦尔.纳瑟尔(Umar Nasee)。
30万马尔代夫人面临物价飞涨和高失业率。反对派激进分子要求纳希德总统下台,称其不能缓解国内的经济困难。示威者还指责政府当局挥霍开支、金融管理不善。
2012年2月,纳希德说他的政府正抓紧时间推进国内经济自由化,建立开放的媒体,发展公民社会,并且欢迎更多国际非政府组织的到来。
宪法
现行宪法于2008年8月生效。规定马为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的伊斯兰教总统内阁制国家。立法、行政、司法权分别归属人民议会、总统和法院。总统为国家元首、 政府首脑和武装部队统帅。由全体选民直接选举产生,任期不得超过两届。内阁由副总统、部长和总检察长组成。除副总统以外的内阁成员由总统任命,经议会批准。
宪政改革
马民众要求民主和政治改革的呼声增强。2004年6月,时任总统加尧姆提出宪政改革方案。2005年6月,马人民议会通过实行多党民主制度的议案, 宪政改革启动。2006年3月,马内阁批准